-
我们这行不为人知的赚钱内幕
日期:2023-04-01 浏览: 次 编辑:admin
比如中美关系、,还有马云回国后,网信办说要严厉打击网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行为,海南更提出 四不原则 ——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、能不诉的不诉、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,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。
我现在是戴罪之身,和大家随便唠唠,时事议题不是不能碰,我过去也一直根据经验搂着写,但现在完全不知道尺度在哪儿。
最稳妥的选择,就是不碰这些议题,希望大家理解,你们也不想真和我永久失联是吧?
我兴趣广泛,肚子里墨水多了去,不是只有敏感议题才值得看,其他话题,我还是会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风趣语言,帮大家拆解最深刻本质的核心问题哈 ~
考虑到自媒体是个很大的筐,多数有意愿入这行的人,并不会走财经条线,所以写得比较宽泛。
转而一想,我的读者多数关注理财,至少是财经领域,这是自媒体行业中,我最熟悉的一个细分市场,可以和大家展开聊聊,帮大家避避坑。
都说粉丝经济,流量为王,只要有粉丝有关注就能变现,但不同领域的号,粉丝价值天壤之别。
如果卖号,同样粉丝数的财经号,一般收购价是时事、军事、社会、娱乐、体育、科技、影视、动漫游戏、美食、情感等细分领域的 4-6 倍。
下面这些号垂直度高,用户更精准,且付费意愿强(白嫖党占比更低),比较容易直接靠向用户收费变现,比如卖个婴儿车或在线课程啥的。
其他号,受众面更广,精准度较差,IP 做得再大,最多卖点 IP 周边,比如定制 T 恤、手办、手机壳啥的,赚不了大钱。
比如你一个娱乐搞笑博主,怎么开知识星球搞内部付费内容?粉丝关注你,本就图个乐呵哇 ~
但广告范围又很宽泛,不太精准,一是效果相对较差,二是议价能力不够强,三是容易透支信任(伤粉)。
财经议题关注门槛最高,动不动 M2、失业率、市盈率、PMI、波罗的海指数……
能关注这类号的读者,一般受教育水平不会太低,否则看不懂,收入和资产状况也不会太差,至少中位数以上,否则也没闲工夫关注。
你可能觉得自己丝一枚,挣扎在温饱线上,也长期关注力哥,学习理财,别介,那是你谦虚啦 ~
去年,全国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才2614 元,去掉老人孩子,实际工资中位数也就 3000 多,只要你月入超过这数,就能俯视全国一半同胞!
一方面,财经号增粉难,另一方面,财经号粉丝的投资和消费力又比较强,所以做好财经号不易,可一旦做起来,变现能力就特别强。
财经号又分为宏观财经号、中观行业 / 企业号和微观个人理财号三个细分领域,个人理财号粉丝价值又相对最高。
所以答案不是具体某个商品,而是一个机会 / 信息,一个能让自己赚更多钱,赚大钱,短时间内赚大钱的机会 / 信息。
很多人觉得打工赚钱太难,就把目光投向理财,以为钱生钱会更容易,一旦掌握诀窍,就能一夜逆袭。
理财不是赌博,光靠理财发不了财,得同时发动职场劳动和投资理财双核复利引擎,而且越是贫穷青年,越是要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在不断学习,投资自我,努力搬砖上,理财收益只是辅助,不是主力,没有足够的原始积累,理财收益事倍功半,还浪费时间。
但从 5 万到 500 万的质变,在人短暂的一生中,靠科学理财不可能,除非各种赌……
除了理财号,很多创业号也一个逻辑——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,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,要翻身,得创业!
我不说自媒体是很适合没背景的普通人的低门槛、零成本创业机会嘛,很多号就专门教别人怎么自媒体写作,怎么营销推广自己,把自己包装成 Bling Bling 看上去特唬人的 IP。
不能说这些课程和套路一点没用,对于有天赋和积累的人,能起到指点迷津、事半功倍的加速效果,但大部分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学员,学了半天,还是做不起来自己的 IP。
一般自媒体各种挖空心思追热点博眼球,但对于自己怎么赚钱的,从来三缄其口。
我现在退休了,就是一 40 岁中年大叔闲不住,和大家唠唠嗑,所以最后说说咱理财号都是咋赚钱的,同行别打我哈 ~
理财号再细分,又能分成泛理财号、股票号、基金号、保险号、房产号、私募信托号、羊毛号。
像力哥就是泛理财号,啥理财话题都写,还会写宏观议题,而且政经不分家,有时还会写时事议题(以后不写了)。
因为话题范围相对大,这类号只要 IP 做起来,在理财号中相对最容易吸粉。
股票基金号是理财号中数量最多的,因为炒股买基门槛最低,且波动大,够刺激,也相对容易吸粉。
纯股票号,相对路子比较野,因为热衷炒股的大多激进又急躁,你要吸粉,就必须整天对大盘甚至个股进行分析预测,涨啊跌啊多啊空啊,车轱辘话来回来去天天说,混久了,不打脸是不可能的,而且随着监管趋严,没有资质不能分析个股,这类号风险较大。
讲真,很多纯股票号博主,自己就是很激进的赌徒,还自命不凡,总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,写作能力却很差,我们这些受过专业理财训练,考过相关证书的理财博主,不是很看得起。
名气响粉丝多的,还能自己发私募,直接赚管理费和业绩提成,那收入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,更不屑于接广告等其他变现手段。
当然,不管炒股还是发私募,收益如何,运气成分非常大,里面鱼龙混杂,我就不展开说了,都是一个圈子的朋友,说多了得罪人哈 ~
建议普通人通过买基金投资资本市场,而非自己下场追涨杀跌炒个股,是全世界理财师的普遍主张。
因为场内也可以买基金,且费率更低,基金号也可以赚证券开户引流的钱,只不过引导粉丝买场内基金。
但场内基金只有万分之 1 点几的手续费,证券公司都赚不到多少钱,更别说引流的基金号了。
同样从 2021 年四季度起,监管叫停了各种基金组合,必须转型为有牌照的投顾组合。
但投顾组合要收取额外的投顾费,这钱基金公司、渠道平台(支付宝等三方或券商)和引流的大中小 V 一起分。
过去客户不管在哪里买基金,申购费管理费总免不了,无非是以前这钱都给基金券商赚走,现在分我一口饭吃,我的利益和粉丝利益依然保持一致,不影响我的中立性。
现在要向客户额外收费,我多赚一分钱,粉丝就少赚一分钱,这事不管别人怎么看,我个人价值观不太能接受。
再说牛市里,大家伙赚大钱,你分点小钱也就算了,这几年宏观啥样你懂的,再说我们股市从上到下(上市公司高管、机构投资者、散户),本身又都很急功近利。
持续存量博弈的市场,不管各种宽基指数、增强指数、行业指数、主题指数,不管张坤、葛兰、刘格菘、朱少醒、刘彦春这些最优秀的基金经理,不管哪个大中小 V 的投顾组合,有几个真帮投资者赚到钱了?
去年我自己股市投资也亏钱,中概股来回来去坐过山车,我做了 N 次网格摊薄成本,过完年后又跌回去,我依然没出坑,大家跟着我一起在坑里埋着,心里都不好受,不时有人想起,后台埋怨我几句,我照单全收,因为我一直感到很愧疚。
你说,别高位一次性买入,用神奇定投,不断摊薄成本,坚持 3 年以上,总能赚钱的吧?
我以前也这么摆事实(数据),讲道理,苦口婆心教(hu)育(you)大家,但你看三年前开始坚持定投到今天的人,又有几个真赚到比固收更高的收益了?
道理是没错,但 A 股比较坑,大部分时候都是很坑爹的熊市,没有大牛市,怎么折腾都很难赚钱。
比如有的号,专门研究各种中小银行的高息存款或各种活动福利,如果你资金量不是特别大,整天捣鼓这些存款,也能稳稳赚到 5%-6% 的年化。
有的号,专门研究 LOF 折溢价套利(多数是溢价),教大家一拖六拖拉机,虽然单账户套利金额严格受限,但只要不怕麻烦,乡里乡亲弄个几十张身份证一起套,一年下来收益也很可观。
前些年教大家多账户港股打新、可转债打新空手套白狼的,后来都因为监管上来,现在凉凉了……
说白了,这都不能叫投资,更不能叫价值投资,和上班一样,属于劳动创富,赚的都是辛苦钱……
而且这些赚钱方法,赚的都是信息差,都只能在小圈子里搞,知道的人太多,也就凉了。
我们这种泛理财博主,一般多少懂点房产投资,只是受限于粉丝分布范围广,没法长期细说某个城市。
但垂直房产号,只写房产,甚至只写一城房产,除了讲宏观楼市走向,更多是该城市不同板块的微观分析。
这年头,老龄化板上钉钉,楼市大趋势已是明牌,一线核心区的新房,即使现在也还很热,根本不需要做广告。
买房本就是一个专业话题,怎么区分自媒体上的干货和广告信息,几句话说不清楚。
但我自己也多次买卖过房产,我深切知道,实操中,情况要比我文章里写的更复杂,你需要考虑很多因素。
既有宏观上的城市选择,中观上的板块和小区选择,微观上的房型朝向楼层选择,还有城市规划、小区物业、邻里关系和未来可能的各种负面因素(排气管、变电站、学校、医院、菜场、河流、桥梁、高架、地铁、垃圾焚烧厂、火葬场……),比如临近地铁不一定是加分项,如果地铁管道正好从你家楼下穿过,可能会有震动干扰。
如果你能找到靠谱的三方付费咨询服务,决定脑袋,收谁钱替谁办事,相对不容易被坑。
人的大脑有自我保护机制,天然不愿直面负面信息,无论是回忆过去的痛苦,还是想象未来可能遭遇的灾难,更倾向于往好的方向想,这样人生才有盼头,生活才有希望,才不会抑郁。
一是已遭变故,幡然醒悟(比如自己或家人得重病,发生意外或不幸离世,才发现保险可以提前转移风险)。
加上中国保险业过去 20 多年野蛮生长过程中,整个行业口碑被海量的无良代理人搞烂了(加上主推产品也雀氏坑),很多上了年纪的人,一听卖保险就和 骗子 打上等号。
但相比其他理财号,保险有两个天然优势,一是监管风险小,二是亏损风险小(或几乎没有)。
不怕监管查,不怕粉丝骂,变现手段也单一,就是赚保险佣金,不怕乱接广告砸招牌,我才敢安心退休,所以才保留了小宝团队,继续做保险服务。
但我对小宝团队的要求从没变过,必须有底线思维,永远口碑第一,客户利益第一,一定要把风险一五一十说清楚,绝不忽悠下单,这是做人做事的底线。
比如前几天有人问先买增额终身寿还是先还贷款,我说增额长期年化才 3.5% 左右,房贷利率超过 4% 的话,当然有钱先还贷——
src=我多次说过,未来 10 年,公平比效率更重要,安全比自由更优先。
以前储蓄险最高利率是 4.025%,监管怕保险公司承诺收益太高,以后兜不住,爆发金融风险,强行降到 3.5% 左右,也执行好几年了。
上周银保监会找多家保险公司开会,意思是让大家一起把能承诺的最高利率再往下降,大概率就是 3%。
还有最后 2 天,3 月 31 日,金满意足多多版就要下架了,最高预定利率接近 3.5%,是目前市场上相当很能打的一款增额终身寿了。
未来老龄化加剧,GDP 增速和理财收益一定会 比翼齐降 ,如果手里还有闲钱,不敢(想)再买房,不敢(想)all in 股市,也不能(想)润,就想求个安稳,锁定未来 30-50 年的长期收益,现在真可以考虑下。
连文章都懒得看,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,直接让我们团队保险顾问一对一保姆式服务——
PS:封面是我刚从 B 站入手的一款不知火舞手办,网上一堆网红脸火舞,恶心死了,这款最还原 KOF98,从街机里跳出来,还有书包和板凳,不要太怀旧 ~